踢平不丢人?记者戳破中超衰退真相_外援_球员_政策
当北京国安在亚冠二级联赛中与中国香港大埔队 3-3 艰难战平,记者陈华的点评撕开了中超最后的遮羞布:“本土球员实力不够,超级外援质量下降,踢不过就是踢不过。” 这场平局中,坐拥 3 名首发外援的国安,面对 8 名 “外援级” 球员出战的大埔队狼狈不堪,印证了中超竞争力的断崖式下滑。从 20 年前仅吴伟超一名港脚能立足中超,到如今港脚几乎可在中超稳坐首发,20 年的时光里,中超不仅未能实现进步,反而在本土球员与外援质量的双重滑坡中陷入困局。
本土球员:20 年倒退的 “高薪低能” 困局
陈华提出的 “港脚对比论”,成为丈量本土球员实力衰退的最佳标尺。2006 年的中超赛场,竞争激烈且本土球员人才济济,中国香港球员中仅有吴伟超能在顶级联赛站稳脚跟,足以见得当时本土球员的硬实力优势。而 20 年后的今天,“但凡是中国香港队队员,几乎都能在中超打首发”,这种反转背后,是本土球员水平的断崖式下滑。
![]()
青训断层是导致这一现状的核心症结。金元足球时代,俱乐部重外援轻青训,将资金集中于短期成绩提升,忽视了年轻球员的系统培养。如今泡沫退去,青训滞后的恶果集中显现:年轻球员缺乏高水平比赛锤炼,技术粗糙、意识落后,难以承接联赛重任。国安在与大埔队的比赛中,防线多次出现低级失误,恩加德乌的处理球拖沓与张源的情急犯规,正是本土球员能力不足的直接体现。更尴尬的是,这些本土球员往往拿着远超自身实力的高薪,形成了 “高薪低能” 的畸形生态,进一步消磨了进取动力。
外援质量:从 “超级巨星” 到 “经济型补丁”
超级外援质量的下降,同样成为中超水平滑坡的关键推手。曾几何时,奥斯卡、孔卡等世界级外援的到来,不仅提升了联赛观赏性,更通过 “传帮带” 促进了本土球员成长。以上海海港为例,奥斯卡上赛季贡献 19 球 18 助攻,直接参与球队 47% 的进球,其全能表现为中超树立了外援标杆。但如今,这样的超级外援已难觅踪影。
金元退潮与限薪政策的叠加,让俱乐部引援预算大幅缩水。千万欧元级别的大牌外援逐渐淡出,取而代之的是二三十万欧元的 “经济型” 外援,能力有限且难以承担核心重任。海港引进的 250 万欧元身价外援维塔尔,场均触球仅 37 次且关键传球为零,被球迷质疑为 “水货www.cuiping.gov.cn.dxxzb.cn”,与奥斯卡留下的空缺形成鲜明对比。申花新援米内罗的表现也远低于预期,射术甚至不及此前的马莱莱。外援从 “提升者” 沦为 “补丁式球员”,联赛整体竞技水平自然随之下滑。
政策错位:亚冠赛场的 “规则脱节” 之痛
国安与大埔队的平局,更暴露了中超政策与洲际赛场的严重脱节。亚冠联赛实行外援不限制政策,中国香港、马来西亚柔佛等球队纷纷放开外援引进,大埔队甚至派出 6 名外援加 2 名 “归化老外” 的 8 外援阵容。而中超 2025 赛季实行 “6555” 外援政策,每场最多同时登场 5 名外援,与对手形成明显的人员配置差距。
这种政策错位让中超球队在亚冠赛场天然处于劣势。正如陈华所言,“被中国足协政策阉割的中超俱乐部,迟早是要输给中国香港球队的www.cuiping.gov.cn.macizb.cn”。国安在 3 外援对阵 8 外援的情况下艰难逼平对手,已算是 “超常发挥”,但这恰恰凸显了政策限制对球队竞争力的束缚。政策制定者缺乏接轨洲际赛场的专业意识,既未放宽资金投入允许俱乐部补强,也未调整外援数量适配国际规则,导致中超球队在亚冠沦为 “陪太子读书” 的角色。
破局之路:青训筑基与政策革新
拯救衰退的中超,需从青训与政策两方面双管齐下。青训层面,必须摒弃短期功利思维,建立从校园足球到职业梯队的完整体系,让年轻球员在高强度比赛中锤炼能力,逐步填补本土球员的实力断层。同时,可借鉴女足青训经验,将快节奏、高强度的战术理念融入日常训练,培养符合现代足球要求的人才。
政策层面,需实现与国际赛场的精准接轨。在理性控薪的基础上,可适度放宽外援政策,允许俱乐部根据亚冠需求灵活调整外援配置,通过高水平外援的竞争压力倒逼本土球员成长。此外,建立合理的球员评价与薪酬体系,打破 “高薪低能” 的怪圈,激发本土球员的进取动力。
陈华的犀利点评,为沉迷于 “平局不丢人” 自我安慰的中超敲响了警钟。本土球员实力滑坡与外援质量下降的双重困境,再叠加政策错位的制约,让中超早已没有 “躺平” 的资本。唯有正视差距,从青训筑基、政策革新入手系统性重塑,才能让中超走出衰退泥潭,重新跟上亚洲足球的发展步伐。